干?那就是缺少水分,在专业术语我们称为“失水”,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玉种都有失水起棉的情况发生。玉的成分及结构不同,失水的情况或大或小的区别而已...
原理
失水顾名思义就是玛瑙玉髓中所含有的水分跑了。玛瑙玉髓用肉眼看上去是不透水的,但若用显微镜观察的话,它的结构其实并不象肉眼所看到的那么密不通风的,它总会有微小的毛孔与玛瑙的外界通气的。而且它本身的玛瑙肉里,或多或少地含有水分的。
当它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带到了干燥的地方,或严寒、高温处时,水分就会从毛孔中慢慢渗透、蒸发出来。这样玛瑙肉里的水分减少了,原来水分填充的空隙,就会成为空洞。
水是无色透明的,当它填充在玛瑙玉髓肉中的细小的空隙中时,从外观看,对玛瑙玉髓的品相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甚至会更水润、更透、更好看。因为光线可以十分顺利地透过水。
而当水分蒸发后,空隙中没有了透明水的填充时,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了。
光线再经过时,水不存在了,穿过玛瑙玉髓肉时前面突然出现一个个小的空洞,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折射、发散(这是个物理现象),本来直射的一束强光,折射与发散出很多条微弱的光线。此时的光,再透过玛瑙玉髓时,就明显削弱了许多,外观上变白,变朦胧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起绵了?
失水可以避免吗
部分可以,而且有很多前提。这种失水和老料与新料关系超大。说白了,品质好的老料不容易失水,品质差的新料则容易失水。
一是密度,二是结构。一般来说,密度大、结构排列好的料,种就老,就是老料,不易失水。相反,料嫩,新料,容易失水。老料、新料的形成,一是先天性因素,就是玉形成时的压力、温度及环境等因素,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二是后天性因素,比如,长期浸泡在河中,被河水冲刷打磨,将肉不好的部分(密度不高,硬度较差)化为细沙甚至细尘,只留下了坚硬的部分,即好料。
加上河水冲浸过程,长期被水浸润,风吹日晒,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改变了玉质,提高了玉对天气的适应能力。
除了河流,散落在地表的玉块也有相同的后天改造作用,如地表发现的草皮黄龙玉料(扒开草皮,就能发现的玉料,叫草皮料),山流水等等料子就非常的老,不容易失水起绵。可惜,量实在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