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从狭义的角度,翡翠的色仅指绿色,也叫真色。翡翠的绿色也有很多种类,其中很多被老一辈的行家称为假色。当然这个假不是C货那种人工染色的假,而是针对真色这个概念而言的。比如油青、豆绿类,就是典型的假色。简单地说,一件翡翠,肉眼平视时可见绿色,但是透光(以日光、灯光、聚光穿透)时却只见白不见绿,或者绿色散开,显得极淡的,都是假色。透光时仍清晰可见丝状、条状、点状、团状绿色的方为真色。
广义上,椿色(紫罗兰)、翡色(红或黄)也可称为色。此外再无它色。种。种比色要复杂得多,因为几乎说不清楚。大家记住几个主要的概念就差不多了。
1、细腻(幼结)程度。原则上说,越是结构细腻的石头种越好,抛光后水头靓丽,起货高。但是也有例外,有的石头看上去很细腻幼结,但是起货不高,放久了还会变黄。这是因为它的构成里,硬玉矿物质含量不高或者不均匀,故抛光后无法表现出好翡翠应有的玻璃光泽。变黄则是其内部非硬玉成分与空气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个从翡翠切片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足够细腻的老坑翡翠,切面都带有一种朦胧的晶体闪光的效果。这样的料子起货必定高,反之就要打问号了。
2、晶体。大家知道翡翠是一种特殊的多晶体结构的宝石,一硬玉矿物组织为主。正是这种特殊的多晶体结构,才能表现出翡翠特有的“苍蝇翅”的光学表现。一般来说,种老,结构细腻的翡翠,苍蝇翅几乎肉眼不可见。上等的老坑种,在10倍放大镜下,仍然观察不到苍蝇翅。那是因为其晶体结构紧密,排列有序。所谓的起莹、起胶,就是这样来的。那么,是否结构粗松,晶体明显可见的翡翠就是种不好,就是起货不高呢?一般来说是的,比如普通的豆种、油青,都属于这种情况。但是也有特殊。明哥曾经切过一个老坑的豆种小石头,抛光后就是玻璃种!那种强烈的莹光感,终生难忘。
3、水份。行家有所谓的几分水,几厘水的说法,意思是一块翡翠能被自然光穿透深度(厚度)。比如2—3厘水(单位MM,下同)就是所谓的短水,6—8厘水有种,10厘以上**种。水份是行家决定货物厚度的重要依据,一此来切片开料。根据货型的不同,很多时候还必须调水。水份处理得当的翡翠,成品后就表现出人们理解中的通透,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