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洪接触玉雕与他人截然不同,并非从雕刻着手,而是从玉雕作品*后一道工序打磨开始。
“打磨时要非常小心,必须对作品的表现题材或是雕刻工艺有一定的了解。若仅仅只是简单地抛光,那就是在给玉雕做减法,是一种浪费。”黄杨洪说,当初打磨作品时,他会时常拿着作品不断地研究,以便在打磨时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部分需求保留,哪些部分去除后可以**地呈现作品,倾己所能地为玉雕做加法。
正是如此,这种偶然性成就了黄杨洪,让他具有了先天优势,对玉雕整体结构拥有了**的把握度,对玉雕的制作全过程拥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懂得了玉料的属性、表现特点是什么,懂得了各种雕刻工艺的特性,懂得了不同雕刻题材的寓意,懂得了应该采用哪种适当的工艺。更练就了敏锐的审视眼力,以“把关者”的身份审视出每件玉雕的精妙之处,欠缺之处。
以前好玉料好找,雕刻作品主要在气势上打动人,而现在好料越来越少,只有题材设计上更加讲究,懂得讨巧,尽量少动刀,通过**工艺把千变万化的天然皮色用来做巧雕,才能够让作品更显得灵动,增加作品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这便考验着雕刻者的功底,要求他们面对一块好玉料时,不能过多地去掉不好的部分,又要能准确地利用皮色表现出玉料的特性。经过多次尝试,黄杨洪掌握了巧妙运用皮色的技巧,可根据不同皮色特点雕刻出适当的题材。
此外,在黄杨洪看来玉雕雕琢者还应该主导玉雕市场,不断地深入挖掘出不同题材的表现形式,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玉雕之美。以花鸟件为例,黄杨洪预备着尝试用刚刚出生的雏鸟搭配含苞待放的荷花,展现对新生的渴望,展示他*特新颖的创作理念,改变人们对传统花鸟件的认知,赋予花鸟件**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