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市场不合格率竟达60.7%

2017-05-23来源 : 互联网

广东省质监局对广州、深圳、江门、东莞、汕头、汕尾、顺德等7个地市(区)的131家珠宝生产企业的300批次产品进行了抽检,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40%;浙江省工商局2014年上半年对全省**珠宝玉石饰品的抽检结果,合格率仅为47.83%;贵州省工商局于2015年底对全省流通领域贵金属饰品商品质量进行了70个批次的定向抽查检验,不合格率达60%;上海市工商局于2016年1~2月对7个区县的贵金属饰品抽查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率23%。

华测检测(9.370, 0.00, 0.00%)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TI)配合全国多个省市(涵盖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及西南等地区)的市场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当地珠宝*饰进行质量执法抽查检验。共抽取样品542批次,检出不合格批次329批、不合格率达到60.7%。

在华测此次抽检的不合格的样品中(图2),*主要的不合格项目是珠宝玉石命名错误(34.7%)、贵金属纯度命名错误(32.8%)及其它的标识错误(24.9%),还有少量是未标注处理的珠宝玉石、未标注合成的宝石、以及贵金属含量不足和有毒有害元素超标的样品。

标识是珠宝玉石和贵金属*饰名称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用于识别商品属性及其质量、判断其特殊性能和使用方法的重要途径,消费者往往是从产品标识而做出购买的意向。

在国标GB/T 31912-2015《饰品 标识》、GB/T 16552-2010《珠宝玉石 名称》、GB 11887-2012《*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中对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饰的标识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

因此,所谓“珠宝玉石命名错误”是指生产企业或商家出于商业目的、以民间习惯或行业俗称对所售饰品进行标识(图1、3),如“砗磲”、“绿幽灵”、“精品玉”和“B货玉”,这些名称都不在珠宝玉石名称目录中,这样命名容易误导消费者。

而所谓的“贵金属纯度命名错误”是指按照自2016年5月4日起实施的“GB 11887-2012《*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的规定,“足(金、铂、钯、银)”是本标准规定的*饰产品的*高纯度(是指其贵金属含量不低于990‰)。

也就是说,消费者之前经常听到的“千足金/银”、“24K”亮瞎眼的各类**标配都属于命名错误,消费者千万别被商家误导,很有可能各种“**专用”、“闪瞎眼”的财宝都是假的。

除了饰品的命名错误之外,消费者尤为关心的是贵金属含量不足和有害元素含量超标这两种情况.。抽检结果发现有4款产品的金银含量不足,也就是说,“说好爱我一万年,结果无力百花残。”贵金属饰品中的贵金属含量直接决定了其价值高低,贵金属(如金、银、铂和钯等)的含量越高、价值也越大。因此,如果含量不达标则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贵金属饰品在佩戴中长时间和人体紧密接触,若其中有害元素含量超标将会逐渐被人体吸收、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致癌。此次共有3个批次的检出超标的有害元素,所以消费者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从华测检测以及各地工商抽检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珠宝市场仍存在多种商品质量隐患,并不排除经营者故意隐瞒所售商品曾经过处理或者为人工合成的事实;或生产者在生产、加工产品过程中未实施严格有效的质量管控,造成某些饰品的贵金属含量不足或有害元素含量超标等问题。

标签: 新闻资讯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