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文化:君子佩玉 勿忘其德

2014-04-01来源 : 互联网

和田玉文化——中华文明体系中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主脉,里面的许多要素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我国绵延七八千年的玉文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典型的文化气质,大致历经了巫玉文化、德玉文化、玩玉文化三个阶段。

巫玉、德玉、玩玉

**个阶段是巫玉文化,这时的的玉文化是神圣的迷信崇拜;巫玉文化时期,巫师将美玉使用为一种神圣的具有象征性的祭品,表达对天的崇拜。巫师们通过这些温润坚韧的美丽石块,达到与天的对话,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便是这种文化的佐证。

第二阶段是德玉文化,是和田玉文化的核心和**,这时期人们不仅是对玉的迷信崇拜,而且将和和田玉引入到社会事物、道德伦理、个人修养中来,赋予了和田玉的一种责任,即担负起了道德楷模的作用;

玉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思想,德玉文化涵盖的时期比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500~公元142年汉武帝之前,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德玉核心的奠基人。

孔子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莫不贵者,道也……”

孔子将玉的品德细分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个方面,孔子对玉德的论述非常系统、全面、精辟。和田玉文化的第三个阶段叫玩玉文化。这时期大致是从汉武帝以后绵延至今,玩玉文化开启了由修德逐渐向玩艺转变,这是一个滑落的过程。如今,这种滑落趋势日益严重,这个文化的走势,反映出国人玉道德的缺失、冷漠,是整体素质的下降。我们形容人的内在品质为冰清玉洁,美玉无瑕变为玉树临风。玉容玉音,肌肤如玉的外表赞扬,这就是观念由内在向表象变化的结果。时至今日,能用和田玉的品性躬身自省的人少之又少了,反倒是做玉石生意的人常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焉”挂在口头作为售卖的噱头,不能不让人汗颜。

现在人们**求玉的德性,而是求技求艺,好不好看,工艺繁不繁杂,雕工的技艺如何,此种风气如今更甚,繁杂琐碎,离生活而远去,曲意表现雕的技巧和工艺的铺陈。讲究雕工寓意,养眼奉愿,不外乎一些发财、长寿、升官、俸禄的俗风俗气,**丢掉了德玉文化的精髓。

玉文化本应表现的**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底蕴,然而当代伪德玉文化却大行其道。文化价值承载、宗教神圣的体现,变得愈来愈淡薄,几乎消失殆尽。和田玉文化,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不同历史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精神符号和文化取向,这是玉文化经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然而,现在和田玉文化被世俗的、人为地将其承载功能萎缩降低,装饰化、赏玩化的功能却膨胀递增,对玉文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薄层面,儒家的德玉修身体系、道家的无为自然体系、佛家的向善崇敬体系,均朝着世俗化、庸俗化高速发展。

比如*为热衷、*被追捧的便是祈福除祟功能,雕刻一只蝙蝠,置于一个孔方兄之上,就美其名曰“福在眼前”;雕一只胖猪背上落个蝙蝠,就叫“祝福”;一棵白菜一只蝉就是“百财缠身”;猴子背猴子就是“辈辈封侯”;一只瓶子里插三杆戟就是“升平三级”;几只竹子,一串炮仗,就是“竹报平安”诸如此类,简直苍白的没有一丝艺术内涵,直白的令人发笑,这种现象,遮蔽了玉雕艺术的灵魂,对社会心理注入了一种浅薄的庸俗口彩化导向,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消解为庸俗功利化的符咒。

再有,市场上*为常见的宗教人物,泛泛地表现“福、禄、寿”的玉文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与**艺术门类的优化嫁接,如观音、佛主等也表现的毫无神韵、庄严、神圣之美感,宗教的崇高感以及敬畏之心荡然无存,较之传统的佛教造像相去甚远,试问,本想求佛主保佑平安、祈求平顺的玩家们,身上带的、手中捧的玉佛、玉观音自身都已经“面目不整”了,又如何来保佑你呢!宗教的敬畏之心又何在呢!

以玉为象比德于玉

我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但我向来认为,只有通过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延续先贤**文化传统,传承文化价值核心,才足以使中华文明**流长,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迎来盛世的中国,本位文化再次焕发青春,和田玉尤为显著,市场林立,爱玉者如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儒家“以玉比德”观却正在成为一种泛泛的口号,推销的噱头,仅仅是表象虚假的繁华,德玉核心价值渐渐消散。

重拾儒家文化使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地结合在一起的“以玉比德”观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玉的钟爱应表现在既欣赏它的自然美,更要看中它特有的内涵。那么,玉的自然属性又是怎样和“德”的人文属性**地结合在一起呢?

在西周时期,出现了较大型的组佩,组佩以璜为主,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通过璜的连锁保持它的平衡稳定。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佩组佩者还可以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叮叮当当悦耳的玉振之声,获得听觉审美效果。*为核心的是,贵族们还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相和谐,以规范统*者的仪态,从而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

这可以看做是以玉规范世人行为标准的开始。在《诗经》以玉为行为标准的诗句比比皆是:“白毛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麕》;“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驹》;“言念君子,比德如玉”《诗经·秦风·小戎》。

诗中用和田美玉圆润光滑、色泽柔和、恰到好处的美,来赞美宁静和美的女子和温文尔雅的君子。将人与玉等同起来看待,将人的美貌、品行与玉质之美相比拟,这种比兴写法实与汉民族擅长于形象思维、有丰富的联想力有关。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玉史料的记载更为丰富,据学界学者的统计:《诗经》中有四十多处记载玉,《春秋左传》涉及玉器的史料有六十多条,《国语》中有玉史料二十余条,《吕氏春秋》三十余条,《战国策》中三十余条》,《管子》20条,《荀子》8条,《墨子》9条,《韩非子》15条,《晏子春秋》6条。

这些文献中记载的玉史料内容,涉及玉的名称、产地、颜色、佩玉发声、磨制方法、用途等,这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玉雕在古代政*、军事、祭祀、外交、社交等领域中发挥的作用。玉成了美德的载体,人格追求的风范,因而古文献中对玉石原型精神层面的陈述颇耐人寻味。例如,儒家**《论玉》中,就有多处涉及孔子与其**以玉比况的记载。

《论玉·学而》记载:“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世,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里子贡悟到了人生修养的重要性,引用《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以制玉的手段切磋琢磨来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得到孔子的称赞。

孔子及其**之所以以玉为象,比德于玉,追求的是“**莫不贵者”的人生境界,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理想,要像玉那样为世人推崇器重,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他们必须时时琢磨自己,就像反复地琢磨玉石变得光滑细腻一样,君子只有不断地修炼,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块思想智慧的“美玉”。

儒家学者把和田玉所具有的坚硬的质地、温润的光泽、致密而近似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等特点,理性地比喻为人的仁、义、智、勇、洁等品德,总结出和田玉具有与君子美好品质相类似的特征,并将其视为德性操守的象征,为人处世的标准,君子修真所要追求的目标,君子当温润如美玉。

以玉比德以玉养德方为上品

作为一个玉人,我们都知道,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出来,所以《诗经·卫风》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就是说,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美玉与人生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才能焕发光彩,这样玉器就成为君子修养、磨练品性的象征。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加入了“德”的精神追求,因此,玉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远远高于物质的层面,“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真实内涵也在于此。

这一文化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做人要以美玉为参照,进行自我规范,注重道德,讲究情操。

然而,自清代以来,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财富、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满足着人们的世俗化生活,更多的是夸富、炫耀。如今,更有迷信的祈求和田玉保佑自己的现象。

清末民初的赵汝珍就曾经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描述这样的社会现象:“凡京中之中上等社会人物,无不腰缠累累、叮叮当当者。民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为表示富贵之征;朋友相见,必以所得之玉相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居家无玉,宛若非士夫之宅第;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朋相会;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友朋集会之谈话。玉之重要如此,故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之者。”

当代社会,对和田玉的热捧比之清代夸富、炫耀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种攀比、消遣、炫耀的情况愈演愈烈,上至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中至收藏佩戴,怡情养性,下至投资投机,彰显财富,中华玉文化正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作为当代玉人,我们应当看到这一点,要有承担起恢复以玉比德、以玉养德方为上品这一德玉精神的勇气和责任,佩玉勿忘其德,做一个如玉品性的人,无论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彰显出淡定从容的风范。

经得起人生辉煌,也挺得住人生低谷时的寂寞和悲凉。**时的举止言行绝不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懂得与人为善、平和待人的处世方式,如美玉般内敛含蓄;潮落时则又能如一块璞玉,坚韧如故,尽管尘土蒙住了表面的光泽,内在依旧晶莹剔透,并在再次出世时焕发温润光泽,幽然无形,绵延不绝。


标签: 和田玉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